位置:首页 > 本院新闻 >

三伏贴不是“万能贴”!这些误区需注意!

电话咨询:010-62170649



       误区一:贴敷穴位越多越好?
 
       由于很多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患有气管炎、鼻炎、关节炎和其他疾病等。这样的患者通常希望在三伏贴贴敷时将药物贴到各种不同疾病的疼痛等部位上。并在贴敷时经常提出:医生能不能帮我多贴几个穴位?
 
       是不是贴敷的穴位/部位越多越好呢?其实不然,中医注重的是“治病求本”,也就是说, 从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
 
       很多“冬病”归根结底是阳虚,所以补益阳气是根本,只要能把握住补益阳气的主要穴位,就是抓到了病根。
 
       同时,中医治疗“以平为期”,缓缓图功。所以三伏敷贴不宜妄自增加局部刺激强度、增加贴敷穴位或增多敷贴次数, 过分干预,过犹不及。

 
       误区二:每伏的第1天贴敷才有效?
 
       下面我们来聊一聊三伏贴的贴敷时间问题。
 
       很多人认为“三伏贴”必须赶在每伏的第一天贴上才有效,其实不然!
 
       中医治未病的冬病夏治理论关键点,是利用夏季炎热天气呼应人体阳气鼓舞的机理,盛夏时令可择炎暑时施术,每伏的任何一天均可贴敷,不必拘泥于每伏的第一天。
 
       (1)什么时间贴敷
 
       传统穴位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初、中、闰中、末伏)每伏的第一天开始。目前每伏的任何一天均可贴敷,以晴天的10:00 ~ 17:00为佳。
 
       (2)贴敷次数与时间
 
        成人:每伏连贴3天,每天1次,每次贴敷6 ~ 8小时。每伏间隔7 天(表1)。
 
        儿童: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根据年龄不同,每次贴敷1 ~ 4小时(表1)。
 

 
        误区三:贴敷的注意事项不重要?
 
        贴敷后注意事项很重要,可能直接影响贴敷的效果。
 
        贴三伏贴后,医生会叮嘱患者一些注意事项。但有些患者却当耳旁风,根本不注意。若要保证药物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就需严格遵守禁忌。
 
        贴敷治疗是传统医学中外治法的一种,与针灸治疗一样,它有严格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那么,贴敷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严格控制贴敷时间,关注皮肤反应,避免引起皮肤过敏。
 
        患者体质、年龄不同,选用的药物不同,贴敷的时间就不同。因各种贴敷药物的配方组成不一样,对皮肤的剌激大小有差异,因此贴敷时间必然不会相等。例如“温阳化痰穴贴” 每次贴敷6-8小时。此外,小儿、体弱者贴敷时间相应减少;容易皮肤过敏的患者贴敷时间也要相应减少。
 
       在贴敷过程中,要注意皮肤反应。一般来说,皮肤局部的温热感、轻微的麻刺感等属于正常的药物剌激反应;若上述反应剧烈,皮肤红热、瘙痒、剌痛等感觉严重时,则应立即取下药物,并用清水冲洗局部。若出现严重皮肤反应,如皮肤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则需要及时就诊。
 
        贴敷时避免剧烈运动及大量出汗,以防药物脱落;也应减少电扇、空调直吹,影响皮肤对药物的吸收。
 
        贴敷治疗结束后,可用清水冲洗局部。不要搓、抓、挠局部皮肤,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或涂抹其它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多数敷药处的皮肤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属于正常反应。
 
        饮食忌口。患者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食物;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
东城大夫

北京东城中医医院

提交病情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