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甲流还会得乙流吗?不发烧却咳嗽怎么办?肺病门诊为您详解!
最近“孩子甲流刚好又中招乙流”冲上热搜,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那么该如何应对乙流来袭呢?

一、甲流和乙流有何区别?
甲型流感(Influenza A)和乙型流感(Influenza B)是流感病毒两种不同的亚型,它们都含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种主要的表面蛋白,但结构有差异,导致它们之间的抗原性差异也较大,但致病性差异不大。
甲流乙流都具有相似的传染性,典型症状也相似,但甲型流感由于其遗传变异的能力,更容易导致更严重的流行。当然,每个人感染后的具体症状和病程因个体差异而异。
乙流的一般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体温在几小时至24小时内迅速升至39℃以上,头痛、浑身肌肉酸痛、全身无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伴有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较甲流更为明显。
但总体来说,即使是医生,也较难通过症状来区分甲流和乙流,建议通过检验诊断。
得了甲流还会得乙流吗?
甲流和乙流是流感的两种不同亚型,不具备交叉免疫机制。
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无法对乙型流感感染进行有效防护,反之亦然。因此,在感染过甲型流感后,仍然可能感染乙型流感。
哪些人容易出现叠加感染?
支原体感染、甲流、新冠病毒感染这三种易产生叠加感染,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之间,以及与其他病原体之间也容易发生叠加感染,其中两种病毒叠加感染及病毒和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叠加感染的情况更为常见。
易出现叠加感染的人群:
(1)免疫力低下、免疫力受损、长期使用激素,患有慢性病的群体;
(2)不健康作息规律,长期熬夜,经常过度疲劳的人更容易发生叠加感染。
(3)还有一部分人是初期感染了一种病原体,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没有接受正规治疗,延误诊治后导致病情加重,进而出现了叠加感染。

四、高烧一直不退,超过几天需就医?
对于老人、幼儿、孕妇,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以及肥胖等高风险人群,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所以一旦发病,应尽快就医,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对于普通人群,如果在休息期间高烧超过2天没有缓解趋势,或者有剧烈的咳嗽、胸痛、胸闷、呼吸急促、喘憋等;婴幼儿出现喂食困难,甚至有嗜睡、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也应该及时就医。
五、不发烧却一直咳嗽怎么办?
中医中药治疗需以辨证论治为根本。
1、中药汤剂治疗临床常见如下情况:
1)风寒犯肺:其引起的咳嗽、咳痰,痰清晰或夹有泡沫,伴有鼻塞、流涕,可以用三拗片和止嗽散疏散风寒、宣肺止咳。
2)风热犯肺:一般会有咳嗽、咯黄黏痰、鼻塞、流黄脓鼻涕,可以用桑菊饮加减疏散风热、宣肺止咳进行治疗。、
3)痰浊内蕴:有咳嗽、咯白黏痰、痰多,伴有胸闷、消化不良、大便偏溏,一般用二陈丸和三子养亲汤健脾、燥湿化痰进行治疗。
4)痰热雍肺:一般可以见到咳嗽、咯黄脓痰、痰黏稠不容易咳出来,还会伴有胸高胁胀、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这样一些症状,可以用清金化痰汤加减清肺化痰进行治疗。
2、中医外治方案:
1)体弱多病或年老体弱者在秋冬季节须注意防范外感,除常规措施外,可以采用固护卫气的措施,如按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直立后伸牵拉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等。
2)腧穴药罐疗法:以特定中药注入特定小罐内,然后吸拔于相应的穴位上到达治疗疾病的效果。药罐疗法依据中医理论,施治于经脉、腧穴、肌腱,可达到行气活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柔筋缓急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3) “三穴五针”治疗:因呼吸疾病易受外感而发病,传统中医认为,在人体中背属阳,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注,经络气血之所归。针刺督脉穴位及背腧穴相当于调动人体阳气来祛邪外出。选取位于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的特定背腧穴能够起到振奋阳气,宣肃肺气,益气化痰,纳气平喘的作用。
温馨提示,用药时需注意以下3个方面:
1、促进肺内的病灶吸收,通过中药帮助肺内的炎性分泌物尽可能地从气道往外排。
2、避免过早止咳,有的患者可能肺炎的症状并不重,但咳嗽的症状会严重。此时就会想用止咳的药,对于肺炎的康复其实并不利。可使用降气化痰的中药,如贝母、知母、八叶、百部等,均有防止气道反应性过高,帮助减少咳嗽反射的作用。
3、恢复免疫,在疾病后期需针对性地进行健脾益肺,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残余的病变不能排出以及在感受其它外感后又出现气道反应,发生长期慢性咳嗽的可能。

六、预防流感怎么做?
1、 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触摸眼睛、鼻或口腔前后要洗手;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2、科学佩戴口罩。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流感样症状期间;前往医疗机构就诊、陪护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时都要科学佩戴口罩。
3、保持家中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开窗通风时,注意防寒保暖。
4、避免接触出现发热的患者。家中一旦有发热的病人时,注意减少与病人的接触。接触时要戴口罩,接触后不要触摸眼睛、鼻子、口腔黏膜部位。尤其要勤洗手。注意家庭环境消毒、增加室内通风次数。
5、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外出时,根据天气情况,随时增减衣物,以免受凉。
6、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力,一日三餐规律进食,主食、蔬果和禽鱼肉蛋比例要合理搭配,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平衡膳食;适量运动,保证睡眠;戒烟限酒;保持心态平和。
7、要密切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异常症状,根据情况采取居家休息、服药或及时就医等措施,若病情加重或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时,应立即就医。
8、接种流感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