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特色诊疗 >

中医“内病外治·内外兼治”

电话咨询:010-62170649



中医特色诊疗视频

  呼吸疾病现状

  据我国1992的死因调查结果,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这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危害人类日益严重,如未予控制,日后将更为突出,这就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暨全社会的努力,做好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呼吸系统在人体的各种系统中与外环境接触比较频繁,接触面积大。成年人在静息状态下,每日有12000L气体进出于呼吸道,在3亿-7.5亿肺泡(总面积约100m2)与肺循环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从外界环境吸取氧,并将二氧化碳排至体外。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或无机粉尘,包括各种微生物、异性蛋白过敏原、尘粒及有害气体等皆可吸入呼吸道肺部引起各种病害。其中以肺部感染比较少为常见,原发性感染以病毒感染比较多见,比较先出现于上呼吸道,随后可伴发细菌感染;外源性哮喘及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吸入生产性粉尘所致的尘肺,以矽肺、煤矽肺和石棉肺比较为多见;吸入水溶性高的二氧化硫、氯、氨等刺激性气体会发生急、慢性呼吸道炎和肺病,而吸入低水溶性的氮氧化合物、光气、硫酸二甲酯等气体,损害肺泡和肺毛细血管发生急性肺水肿。

  肺有两组血管供应,肺循环的动、静脉为气体交换的功能血管;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为气道和脏层胸膜等营养血管。肺与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及淋巴循环相通,所以皮肤、软组织疖痈的菌栓、栓塞性静脉炎的血栓、肿瘤的癌栓,可以到达肺,分别引起继发性肺脓肿、肺梗塞、转移性肺癌。消化系统的肺癌,肺部病变亦可向全身播散,如肺癌、肺结核播散至骨、脑、肝等脏器;同样亦可在肺本身发生病灶播散。

  肺循环的血管与气管-支气管同样越分越细,细小动脉的截面积大,肺毛细血管床面积更大,且很易扩张。因此,肺为一个低压(肺循环血压仅为体循环血压的1/10)、低阻、高容的器官。当二尖瓣狭窄、左心功能衰竭、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和营养不良的低蛋白血症时,会发生肺间质水肿,或胸腔漏出液。一些免疫、自身免疫或代谢性的全身性疾病,如结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硬皮病等都可累及肺部。肺还具有非呼吸性功能,如肺癌异位性激素的产生和释放所产生内分泌综合证。



  我院中医诊疗的发展




  1987年,陈银魁主任因治疗呼吸疾病过程中在穴位上运用外来磁场——穴位体内埋植微型磁环干预病变部位磁场获得国家专利。

  1988年,陈银魁主任临床中,运用磁环结合中药治疗呼吸疾病取得良好效果,后改疗法取名“磁药叠加”;

  1990年,陈银魁主任在磁药叠加的基础上,首次引入中医韧针对相应穴位进行针灸,打通经络,后又经过多次有针对性对肺病针灸方法改进,逐步形成今天的“三穴五针”。

  1992年至今,陈银魁主任又逐步引入“经络药罐”、“穴位贴敷”、“中药热敷”、“中药熏治”、“内服中药”等系列中医传统古法。

  治疗理念

  体系融入了中医几千年医道之精华,在基础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内病外治、内外兼治,在消除表面症状的同时,注重对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内因,即人体自身机体脾、肾、肺功能的调理和恢复的治疗,摆脱了用激素和扩张支气管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

  以绿色(不损伤其他脏腑功能)、自然(按自然变化规律来平和五脏阴阳)为主线,既要让患者达到“治已病”的效果,还可实现“治未病”的目的。

  中医诊疗原理

  “外埋内疏”治疗体系是倡导中医、中药的绿色疗法,整个治疗体系不含激素类、器官扩张类、抗生素类药物,采取中医辨证施治,对治疗气管炎、老慢支、哮喘、过敏性哮喘、肺气肿等顽症有良好效果。

  “内治”是指选用多年来临床经验总结的特效方剂,对中药的质地、配伍及剂量的严格掌控,通过体内用药达到疏通、调理机体的作用,兼顾了治疗和调理两大功效,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滋阴清肺、润肺益肾,使肺腑清气充足调理脾肾功能。消炎镇痛、避免炎症进一步损害气管粘膜、激活抗胰蛋白酶及肺泡弹性蛋白酶的活性,保护气管粘膜,增强上皮细胞、纤毛细胞的均衡能力,可有效舒张平滑肌,消除气管、支气管痉挛,达到平喘止咳的目的。使患者摆脱了长期服用西药形成的耐药性、肝肾损害及产生各种各样的副作用的弊端。




  “外治”是以腧穴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罐、熏、针、穴、敷、磁”为主的治疗体系,其中包括 “经络药罐”、“穴位贴敷”、“中药热敷”、“三穴五针”、”磁药叠加”“中药熏治”等中医系列古法,其中每一项都有特殊作用,具体说外埋有以下几点:

  中药熏治:运用熏蒸治疗机对肺部区域进行熏蒸治疗,通过物理温热和中药吸收的双重作用达到活血化瘀、宣肺止咳平喘的目的。

  三穴五针:在中医传统的针灸理论指导下,辨证选取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相应穴位,用韧针针刺。

  经络药罐:以中药注入特制小罐内,然后吸拔于相应的经络上,达到行气活血、止咳化痰的目的。

  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将药膏贴敷于相应穴位。

  中药热敷:是一种将外用中药加热后外敷于肺部区域,透皮吸收的中医外治法。

  磁药叠加:穴位体内埋植微型磁环结合中药治疗;

  适应症

  咳嗽、哮喘、支气管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儿童过敏性哮喘、老年哮喘、肺气肿、肺脓肿、多痰、胸部憋闷、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咳嗽痰盛、哮喘不止、咽喉不利、咽痒有异物感、夜卧不宁、哮鸣音。

  大夫提示:由于引发呼吸系统的因素有很多,患者在治疗前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综合分析病情,制定更科学、更规范的治疗方案、对症施治。

  呼吸病患者不仅仅要积极的治疗,日常的饮食也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忌烟酒和过咸的食物,应多吃些清淡和素食,避免不良的饮食导致疾病复发。希望上述介绍能给您带来帮助,若您还有其它疑问可拨打我院健康热线010-57024340。


东城大夫

北京东城中医医院

提交病情 电话咨询